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 皎然〔唐代〕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越人送给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叶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
白瓷碗里漂着青色的饽沫的茶汤,如长生不老的琼树之蕊的浆液从天而降。
一饮后洗涤去昏寐,神清气爽情思满天地。
再饮清洁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飞雨落洒于轻尘中。
三饮便得道全真,何须苦心费力的去破烦恼。
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
愁看毕卓贪图饮酒夜宿在酒瓮边,笑看陶渊明在东篱下所做的饮酒诗。
崔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
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注释
诮(qiào):原意是嘲讽。这里的“诮”字不是贬义,而是带有诙谐调侃之意,是调侃崔石使君饮酒不胜茶的意思。崔石约在贞元初任湖州刺史,僧皎然在湖州妙喜寺隐居。
越:古代绍兴。
遗(wèi):赠送。
剡溪:水名,“剡(shàn)溪”位于浙江东部,又名剡江、剡川,全长二百多公里,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环绕会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来,其间清流奔腾风光惊艳。早在秦汉置剡县时就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称。李白有诗句“送我至剡溪”;杜甫有诗句“剡溪蕴秀异”。在剡溪区域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在此留下足迹,故“剡溪”也被誉为“唐诗之路”。而剡溪茶因皎然此诗得以扬名。但此处剡溪应特指嵊州。
金芽:鹅黄色的嫩芽。
爨(cuàn):炊也,“取其进火谓之爨。”此处当烧、煮茶之意。
金鼎:风炉,煮茶器具。
素瓷雪色:白瓷碗里的茶汤。
缥(piǎo)沫香:青色的饽沫。
琼蕊:琼树之蕊,服之长生不老。
毕卓:晋朝人,是个酒徒。一天夜里,他遁着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伙计们捆起放在酒瓮边。次日掌柜的见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传为笑谈。
陶潜篱下:陶潜,陶渊明。篱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是说崔石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狂歌,此指放歌无节。
丹丘:即丹丘子,传说中的神仙。▲

鉴赏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所作,他激情满怀,文思似泉涌井喷,诗人从友赠送剡溪名茶开始讲到茶的珍贵,赞誉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然后急转到“三饮”之功能。“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

  这首诗给人留下有二层意义:一是“三饮”之说。当代人品茶每每引用“一饮涤昏寐”、“ 再饮清我神”、“ 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品”字由三个“口”组成,而品茶一杯须作三次,即一杯分三口品之。二是“茶道”由来缘于此诗,意义非凡。茶叶出自中国,茶道亦出中国。“茶道”之“道”非道家的“道”,而是集儒释道三教之真谛。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内涵。皎然首标“茶道”,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可以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国古代茶道的主要类型之一。皎然的“三饮”便得道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诗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即兴之作。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崔石约在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时皎然居于湖州妙喜寺,两人同饮茶,皎然做此作品。

皎然

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猜您喜欢

赠初心相士

黎廷瑞黎廷瑞 〔宋代〕

王识九江黥,侯许平阳奴。
臭奇恒互出,冠屦奄相逾。
此说偶奇验,人人生妄图。
曷不返吾照,湛然观本初。
天地付我形,森列万理俱。
形拘有枯菀,理充无智愚。
涂人可以禹,为善即舜徒。
奈何遗此心,豢此尺寸肤。
君颛唐举术,乃取荀卿书。
论心不论形,名象足启余。
宇宙共一轨,纷纷落迷涂。
愿言述吾语,一呼旋其车。

次韵审知十三日四绝

赵蕃赵蕃 〔宋代〕

连朝风雨已如秋,颇念林园柿栗收。
谩说为生鄙计算,迩来盐米屡关忧。

灵济桥语

释印肃释印肃 〔宋代〕

此渡若非桥,不放众生过。
过去现在佛,并西来达磨。
皆是接群迷。直指人这个。
如今人不知,颠倒成患祸。
坚执有为功,善恶争扬播。
学道不识心,所以尘不破。
若悟即本心,永劫无退堕。
说法非干舌,山河大地和。
行脚不曾移。举步无空过。
如斯妙性空,方与人担荷。
大用这无心,非福亦非祸。
於中无妄作,不异阿弥陀。
法界无别物,一菩提为座。
修桥布路为含灵,转凡成圣如行货。
游戏菩提谁得知,只恐迷情却放过。
大丈夫,莫放过,
提起眉毛来继和。大家拍手渡桥来,
方笑普庵只这个。咄,
开口全音只我闻,桃花含笑乱纷纷。
心非遍界真成妄,意净情忘法法真。

赠相士襄衣道人杜需二首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与子生疏有底仇,谈间容昜说封侯。
病身更遣永山倚,野鹤孤云也替愁。

寄印老并招壁公

吴则礼吴则礼 〔宋代〕

半生阿印奇,不作俗子见。
罢说北固禅,去吃长芦饭。
堂中壁道人,大是一好汉。
遣意有或来,谁云可招唤。

辇下曲

戴埴戴埴 〔宋代〕

旧来闻说京师乐,香街十里春风箔。
朝踏金梯入凤楼,暮下琼钩延翠幄。
蛾绿梅花装,淑质兰蕙芳。
笙歌枣下曲,琵琶陌上桑。
宿酲未解莺催晓,玉珂策马长安道。
解佩遗簪日日欢,不觉红颜醉中老。
我谓京国皆繁华,何时飞走登云车。
谁知著足缁尘底,八年飘泊空咨嗟。
萧萧竹窗风暗度,耿耿兰缸灯自语。
孤坐逢掖凝清霜,独卧重衾踏寒雨。
云雨阳台梦不成,况欲绮席罗倾城。
丈人屋上乌啼夜,乾鹊巢中鸠唤晴。
啼夜夜未央,娟娟素月明。
唤晴晴未霁。寂寂青春深。
鸠唤乌啼终有侣,犹胜月兔孀居千万春。

秋蔬

张耒张耒 〔宋代〕

荒园秋露瘦韭叶,色茂春菘甘胜蕨。
人言佛见为下箸,芼炙烹羹更滋滑。
其余琐屑皆可口,芜菁脆肥台葅辣。
藏鞭雏笋纤玉露,映叶乳笳浓黛抹。
已残枸杞只留枾,晚种莴苣初生甲。
南来食鱼忘肉味,久思吾土牛羊茁。
软炊一饱老有味,痛饮百壶今不说。
蒲团斋罢欠伸时,自觉少年心解脱。

太阳十六题 其三 活中死

耶律楚材耶律楚材 〔元代〕

韶老须弥论过失,庐陵来价认商量。可怜一粒灵丹药,咽下喉咙命已亡。

送顾华玉席上分体得三五七言

边贡边贡 〔明代〕

送归客,送归客,东城复西苑。碧草萋萋别路长,苍山历历愁心远。

愁心远征,驾不可留。去年送归陌上雪,今年送归江上秋。

江上秋江雨霁,返照入林光翳翳。家在齐川未得归,年年送客来沙际。

送归客,请客听我歌。我如水中凫,君如江上波。波流去不息,凫飞无远翼。

回桥转岸君已遥,薄暮徘回此何极。

答曹元章

刘过刘过 〔宋代〕

先生修廉隅,日日自惊畏。
老夫寄杯酒,狂亦非所讳。
酸咸虽不同,各自有正味。
切莫对痴人,说梦其词费。
© 2023 昂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