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司马迁〔两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邪恶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为小人所容,所以忧心忡忡,写下《离骚》这样一首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哪里能没有怨恨?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注释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见”同“现”。
指:同“旨”。迩(ěr):近。“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获:玷污。
滋:通“兹”,黑。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泥:通“涅”,动词,染黑。
滓:通“缁” ,染黑。 ▲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毕见、举类迩而见义远(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含义)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6、泥而不滓(通“涅”,染黑)

二、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小人。)
4、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方正之人。容:被动,被容纳)
5、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6、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7、浊秽(形容词作名词,污浊环境。)
8、泥而不滓(名词作状语,生活在污泥里。)
9、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名词作状语—状语,从上(对远古)、从下(对近古)、从中(对中古)故死而不容:容:被动,被容纳)

三、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故死而不容。(被动句)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4、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5、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状语后置)▲

创作背景

  此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简析

  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动机及作品特点,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通过对《离骚》的评价,也表达了作者对正直、忠诚、爱国等高洁品质的崇高敬意。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猜您喜欢

满江红·在昔尝闻

佚名佚名 〔宋代〕

在昔尝闻,老彭祖、寿龄八百。试屈指、我公今岁,才方八八。乙百更添三十六,算来总是公年月。对梅花、时候庆生朝,真欢悦。儿既劝,金蕉叶。孙又把,沉檀爇。喜儿孙满目,芝兰英发。笑问堂前王母看,而今几度蟠桃结。道当时、亲手共栽培,何须说。

和本斋止酒

牟巘五牟巘五 〔宋代〕

闻公久矣空诸妄,止酒真成一事无。
旧说蜜殊惟饮蜜,不妨试候小风炉。

感兴

王义山王义山 〔宋代〕

灵均作天问,子厚为之对。
玄冥莫可诘,幻说多诡怪。
苍苍特其形,厥义了难解。
尼山自绝笔,人文已久坏。
果有司造者,应不终泯晦。
吾欲灰吾心,纳世于聋聩。
复为崆峒民,穴野奚土蒉。

春日会饮怀丘思同林成之作四首·次林韵

苏颂苏颂 〔宋代〕

二月中和气序均,酒酣偏觉长精神。
之人欢会何稀阔,惆怅尊前更惜春。

迟暮感伤

洪繻洪繻 〔清代〕

物换星移又几时,苍茫天地欲何之?半生尝尽愁千斛,万事消除酒一卮。

荆棘欹危台北路,江山孤愤剑南诗!桑田沧海浑无赖,苌楚虽华未有知。

送春

释文珦释文珦 〔宋代〕

老人无复趁春场,见说春归亦送将。
唯恐再来吾不见,偏於此另意难忘。
花枝卧雨红颜尽,草蔓梳风绿发长。
作计欲留留不住,聊歌一贡当离觞。

大龙湫

赵师秀赵师秀 〔宋代〕

一派落虚空,如何画得同。
高风吹作雨,低日射成虹。
西域书曾说,先朝路始通。
或言龙已去,幽处别为宫。

凿流塘二首

詹初詹初 〔宋代〕

旧为沙泥场,今为流水域。
混混固有源,开导吾为德。
似凝与物欲,已有犹当克。
已去心源澄,活泼自无塞。
万彙当其前,水鉴真明极。
徘徊此塘滨,永为立心则。

五峰合涧诗·莲华峰

释遵式释遵式 〔宋代〕

青瑛丽芙蕖,造化工且奇。
辉彩向星河,结根在天地。
临飚无馨香,御雨不离披。
朝霭发翠华,暮云生碧姿。
鼎湖几荣落,华岳何盛衰。
独尔谢群芳,自将天地期。

水调歌头 渡长荡湖望三茅峰

陈维崧陈维崧 〔清代〕

我住太湖口,四面匝烟鬟。周回萦青缭黛,中托白银盘。

且纵龙宫一苇,耕破琼田万亩,笑傲水云宽。篷背唱铜斗,沙尾辨金坛。

雪浪吼,大鱼出,矗如山。茅家兄弟笑我,前路足风湍。

君自骖鸾翳鹤,我自骑鲸跨鲤,各自不相关。挥手谢之去,吹笛弄潺湲。

© 2023 昂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