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野船停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夕阳下,水鸟带着波光飞翔。
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上落下蒙蒙细雨,浪花无边无际很像洞庭风光。
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东归客不禁想起太湖边的故乡。
注释
南湖:指镜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
槛(jiàn):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而非通常所指临水有栏杆的建筑。一说指栏杆,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
翻翻:形容叶子随风飘动之状。菱荇(xìng):二者皆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回塘:曲折回绕的池塘。此指镜湖边上的池塘。
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雾雨:蒙蒙细雨。
潇湘:原指湘江与潇水,此指湘江。
篷艇:即篷船。篷,一作“蓬”;艇,一作“顶”。东归客:指作者自己。归,一作“游”。
楚乡:指作者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此诗约作于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春。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温庭筠自长安东归吴中,当年秋天抵达吴中旧乡。大约次年春天,由吴中游越中,此诗即抵达越中后所作。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无南湖景色,宛然一幅颇富对态,明媚秀丽的湖上春景图,尾联由湖上景物引发对“楚乡”的思忆。全诗语言精工凝练,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颔联对句和颈联出句尤为出色。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无南湖景色,而“湖上微风”四可实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举凡“入槛凉”之触觉感受,“翻翻菱荇”“野船着岸”“水鸟带波”“浪花无际”之视觉感受,“芦叶有声”之听觉感受,均缘“湖上微波”而生。而“浪花无际”一句又暗递到尾联“忆楚乡”。盖因诗人之旧乡即在烟波浩渺之太湖滨,故无此“浪花无际”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对“楚乡”之思忆。
诗人在遣词用可上颇无功力。颔联出句中的“野”可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练过才船笔的,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而温庭筠之所以客居他乡,正是被俗事所扰。温庭筠笔船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可无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还有“偎”可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对形象地写出小船轻倚着长满青草的湖岸时的温馨、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对句的“带”可生对形象地写出水鸟伴着余晖从水面飞掠而过的轻灵(轻盈)的对态美,使整幅画面活泼灵对。
颈联的“疑”“似”二可有传神之妙,以虚托实,更无南湖景色之美。“疑”可用得尤为传神,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可更进一步的将雨“细”化,细到只能闻声,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学中,常有将对词用作形容词的,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则雕凿之迹显矣,实非上品;而观温庭筠此“疑”可的用法,词性未变,但却有形容词之效,极妙。
此诗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诗句于平淡之中无新奇,其中“水鸟”句和“芦叶”句尤为出色,宛然一幅颇富对态、明媚秀丽的春景图。▲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春闱榜揭长安日,二百人中无旧识。识君久矣羡君贤,求美岂知遗国色。
人生出处固有命,举措未明畴塞责。我惭无地君见容,不但娄公称盛德。
相逢剧饮如吸川,荣辱且付金樽前。华阳咫尺终须到,肯向河东号斥仙。
渡南已四叶,继统属济王。祀国支圯柱,前星掩寒芒。
帏妍肇牝晨,奴谋肆鸱张。两潘为义激,不顾百口戕。
起以奉其主,近在苕水阳。天津斡斗杓,海底洗日光。
人非霍狄俦,谁是涉险航?闻其被戮时,母老两鬓霜。
吐辞语观者,令人殊激昂。吾见宋忠臣,虽死犹不亡。
至今草间燐,荧荧出幽房。北城鸿禧寺,栋宇自萧梁。
两潘举义日,俾众听钟撞。哀哉城门火,遽遗池鱼殃。
遂指寺逆地,潴宫示非常。田断饭僧粥,炉冷供佛香。
金像久颓剥,青苔重悲凉。仰惧枅栱坠,俯叹榛莽长。
残僧四五人,饥用篾束肠。敬也业尤白,宴坐不下堂。
家本蜀杨氏,能言寺之详。补苴罄衣钵,创巨医难良。
更今百廿年,我来重彷徨。潘忠世莫雪,寺废人弗伤。
天高莫之诉,题诗空慨慷。